出現時間 | 臨床表現 | 處理措施 | |
急性肌張力障礙 | 出現最早 |
不自主的、奇特的表現: 眼上翻,斜頸,頸后傾,面部怪相和扭曲 吐舌,張口困難,角弓反張,脊柱側彎 |
肌注東莨菪堿或異丙嗪即可緩解 減藥量+抗膽堿藥(鹽酸苯海索) 換服錐體外系反應低的藥物 |
靜坐不能 | 治療1~2周后 |
表現為無法控制的激越不安 不能靜坐,反復走動或原地踏步 |
加服苯二氮卓類和普萘洛爾有效 抗膽堿藥無效;有時需減少藥量 換服錐體外系反應低的藥物 |
類帕金森癥 | 治療最初1~2個月 | 運動不能,肌張力增高,震顫,自主神經功能紊亂;嚴重者協調運動喪失、僵硬、佝僂姿勢、慌張步態、面具臉、粗大震顫、流涎 |
服用抗膽堿藥(鹽酸苯海索) 抗精神病藥緩慢加藥或使用最低劑量 |
遲發型運動障礙 | 持續用藥幾年后 | 表現為不自主、有節律的刻板式運動 |
異丙嗪有一定作用 抗膽堿藥加重病情 |
男,40歲。精神分裂癥病史18年,第3次入院。入院后給予氟哌啶醇治療,3天后加至30mg/d,第7天出現肌肉僵硬、震顫、吞咽困難。T 39.8℃,意識不清,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。該患者出現的情況最可能是:
A.遲發型運動障礙
B.急性肌張力障礙
C.惡性綜合征
D.5-羥色胺綜合征
E.藥源性帕金森綜合征
答案:C
解析:抗精神病藥副作用較大。惡性綜合征是一種少見而嚴重的不良反應;其臨床特征是:高熱、意識波動、肌肉強直、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、血清肌酸磷酸激酶(CPK)濃度升高,最常見于氟哌啶醇、氯丙嗪和氟奮乃靜等藥物治療時。藥物加量過快、用量過高、脫水、營養不足、合并軀體疾病等,可能與惡性綜合征的發生發展有關。根據題干所述臨床表現,本例應診斷為惡性綜合征(C)。遲發型運動障礙多發生于持續用藥幾年后,常表現為不自主、有節律的刻板式運動。急性肌張力障礙發生較早,常有不自主的、奇特的表現,如眼上翻,斜頸,頸后傾,面部怪相和扭曲,吐舌,張口困難,角弓反張,脊柱側彎等。5-羥色胺綜合征是由5-羥色胺能藥物所產生的一組臨床癥狀,有三個臨床特征:激越、輕躁狂或精神狀態多變、精神錯亂。藥源性帕金森綜合征常在治療最初的1~2個月發生,多表現為運動不能,肌張力增高,震顫,自主神經功能紊亂;嚴重者協調運動喪失、僵硬、佝僂姿勢、慌張步態、面具臉、粗大震顫、流涎等。